南怀瑾:大师远去,馨香永驻

作者: 
了义

  学界对他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给自己的评语却是:“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
  人们对其生平论著莫衷一是,褒之者,认为他是旷世难见的大师,抛砖引玉,点石成金;而贬之者,毫不留情称其为不学无术,颇多疏漏;折中者则肯定其传统文化传播之功。他本人对各种评价,均持散淡态度。
  他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

大师生平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长岐乡南宅村。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由于其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其后负笈四方,人事接触渐广,以心喜武术道功,乃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或具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顶礼叩拜为师。因此到二十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积加起来亦多达八十余人。
  期间分别就学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战争中,南怀瑾先生毅然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返蜀后,执教於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1943年春,一百零四岁的虚云老和尚赴重庆弘法,当时南怀瑾先生随袁师焕仙先生,代表成都四川佛教会邀请虚老莅蓉城而未果,但是南怀瑾先生却亲与虚老对话而参学皈依,同时又与密教上师贡噶活佛,亲聆大手印法语。旋即潜心佛典。
  1945年开始,南怀瑾先生则继续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并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离藏后,则讲学於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
  1949年春,先生赴台湾后,相继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等教授。讲授中国传统经典。据称,南怀瑾先生的课极受学生欢迎,课堂常常爆满,为维持教学秩序,他不得不主动离校自设教席。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此举在民间激起强烈的文化乡愁。南怀瑾名气大增,弟子渐多,甚至被蒋氏父子邀请在台湾三军驻地巡回演讲。据说蒋介石聆听后,十分赞许。南怀瑾于1976年出版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趁势而热,多次重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
  彼时台湾政界高官不乏自称为“南门弟子”者,使南怀瑾有“冠盖辐辏,将星闪耀”之势。
  李登辉登至台湾政治高位后,南怀瑾避居美国三年,并于期间创办多个教育文化机构,尔后,南怀瑾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曾创办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总会、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方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
  1988年,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间,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前去造访,希望南怀瑾倡导、推动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以利浙西一千四百万苍生黎民,南怀瑾慨然应允,成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倡建金温铁路,作出巨大贡献,众所皆知。
  另据《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金介绍,南怀瑾先生定居香港不久,当年在成都军校的老同事、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副主席贾亦斌突然找上门来,几个月后又介绍中央对台工作负责人杨斯德与他接上关系。南怀瑾在两岸政治圈中人脉广泛,了解两岸的政治和历史,且能与台湾最高领导人对话,被选为两岸关系的传话人。而后,周瑞金撰写了《奇书、奇人、奇功》一文,被汪道涵先生推荐给中央最高领导阅读。当是时,老师正在香港寓所主导国共两党和谈,为后来达成“九二共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6月,南怀瑾披挂上阵,为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
  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在国际国内的风云变乱中,被破坏得七零八落,命如悬丝。1990年代后期,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严重的沦丧,教育与文化的迷惘、道德与风气的混乱,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基于此,2000年,南怀瑾先生在江苏吴江开设太湖大学堂,以践重续中华文化断层的心愿,直至去世。这一举措对延续传统文化重建具有里程碑意义。

功德垂世
  南怀瑾先生精研国学,对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诸门学问,“一代宗师”的头衔于他而言,当之无愧。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儒家代表作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其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佛教方面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维摩诘的花雨满天》《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均把抽象的佛性与具体的人心融为一体,把一切成佛的根据,化为当前的现实的人心、完整的人格和人性。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阶,如《我说参同契》、《老子他说》、《老子他说(续)》、《庄子諵哗》《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
  不论是佛教、道教、儒教,南怀瑾均善于把深奥道理说得明白,妙语自成一家。深刻诠释了佛说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让学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其作品读者群,更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布衣。
  而读者在欢喜阅读南怀瑾作品时,却很难看到先生每一部作品背后的故事: 1949年春,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先生自己形容当时之境况:“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故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并在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蠡测》,就禅宗要旨、公案、机锋、证悟、神通及与丹道、密宗、净土诸法之关系,钩玄剔要,精微阐述,为求证无上菩提大道者,架设一条登堂入室之梯。
  不久,先生迁居台北龙泉街,寓于一处菜市场中,环境喧闹,污秽堆积,虽身居五浊陋室,仍每每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着摇篮,以防其中的孩子哭闹,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
  几年后,先生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且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其间,先生焚膏继晷,笔耕不辍,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面对当时学术界对禅学与道家的诸多误解和歧见,先生挥如椽巨笔,写出《禅宗与道家》一书,正本清源,全面阐释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禅宗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该书亦以翔实史料纵论正统道家及隐士、方士、内丹、外丹各派源流变迁及其修炼要旨,使学术界耳目为之一新。该书一经问世,各界读者若久旱之望云霓,迅即畅销岛内外,南师之名遂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1969年,南先生以“熟读经书徒论议,实行道义太伶仃”,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发愿“欲为天心唤梦醒”,巍然自拔,振臂而起,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俾服务于社会与大众。
  协会会务繁忙,先生讲学范围又极广,除深入浅出讲述儒、释、道三家之学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
  东西精华协会会务发展,影响日大,三迁其址于台北信义路二段之复青大厦。其间,南先生不殚劳苦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四、五篇,皆为通宵达旦之作。杂志一期期面世,其中连载的长文《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引起众多读者的热列反响。先生此文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原理,参以中西医学学术成果,对数千年来各家修道者的修持经验,予以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答,揭示了几千年来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先生对历代禅门祖师公案予以新解的《禅话》相继刊印了单行本,以解学人之渴。
  接着,先生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学生整理的先生讲学记录。与此同时,南先生整理出版了与袁焕仙老师合著之《维摩精舍丛书》、《定慧初修》,出版《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和《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真是著作等身,蔚为奇观。
  2012年9月29日下午16时26分,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去世,终年95岁。10月2日,南怀瑾先生护持工作小组以“敬告友朋”的形式,首次公布南怀瑾去世的确切时间:“南怀瑾先生已于壬辰年八月十四日(西元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在太湖大学堂安详辞世,寿终正寝,享年九十五岁。”同时表明南怀瑾祭奠告别仪式已于9月30日举行,遵照南怀瑾本人意愿,后事一切从简,不再另行举办祭奠活动。
  他的学生、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周瑞金誓愿将践行南怀瑾的精神和品格,做到“事师如师在,道业永相续”;人民出版社在唁电中表示:太湖茫茫,雁荡苍苍,大师云逝,百代留芳。书剑飘零,道德文章,惠泽后世,桃李芬芳。以驰哀思,敬奠灵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则在唁电中说:“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
  纵观当今,在对传统文化复兴中,南怀瑾一去,再无以身垂世之大家。而回眸中华文明千百年,自六祖慧能开中华文化之新境外,融会贯通儒、道、佛三家,并以身垂世者也仅南怀瑾一人而已。
  大师远去,馨香永驻。光耀日月,垂世后人。

(《国际商报∙绿色中国》主编、记者 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