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朽之笔 序不朽之书

作者: 
王晓泉

——忆南怀瑾先生为重刊《王十朋全集》谱写前言

中秋月明夜,惊闻南师仙逝,大地痛失文星。学贯中西儒道释,洞悉人生藐天地。
乡情似海,敬贤心切,为 重刊《王十朋全集》谱写前言,增光添彩,不辞辛劳,
铭记难忘。王公在天有灵,必将为之莞尔。敬祈南师精神永垂不朽!

  网上得知:“南怀瑾先生已于2012年9月29日16时26分在太湖大学堂安详辞世,寿终正寝,享年95岁。并于9月30日举行了祭奠告别仪式。遵照先生愿望,后事一切从俭,不再另行举办祭奠活动。”于是当即发送上述唁电,致太湖大学堂官网所属的“金粟阁”网站,以表沉痛哀悼。
  现将南师为重刊《王十朋全集》谱写前言的情景追忆如下:
  《王十朋全集》原名《梅溪集》,是南宋状元王十朋的遗世瑰宝,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因年代久远,存世不多,恐有失传之危。1994年1月21日,由乐清市政协委员会批准重刊,命我为主任兼主编。当时最感困难的是,需要物色一名大儒为之作序。因本书原序为南宋大儒朱熹所作。因其为不朽之书,必将有不朽之笔为之作序。后来我们打听到在台湾有一位乐清籍的大儒南怀瑾先生,想请他为之作序,但当时大陆与台湾尚存在隔膜,又恐不妥。再后来听说南师定居香港,于是我才敢于冒昧去信,请求作序。
  我于1995年腊月去信之后,数月之内,杳无音信。当时我以为,南师趾高气扬,我们素昧平生,一定不予理睬。政协领导不以为然,后又通过其子南小舜先生,多次催促。不料遂于1996年清明节后,我们喜出望外地收到了南师寄来的序言,真是如获至宝!
  其实我们是以燕雀之心,度鸿鹄之志。拜读《前言》,即知南师出于自谦。他以慎重的心情开篇:《梅溪集》初刻,已有朱熹先生作序,“朱夫子为儒学之大宗师,余小子,岂敢作添足续貂之举。”“为难再三,不能下笔。”后因我们多次催促,“遂觉再三延宕有所不妥。于是乃强起捉笔,不自惭拙陋,改序文为前言,庶免塞责之难。”为了尊重南师的愿望,所以我们将本书的序言改为前言。
  《前言》对古代取士制度论述较详,颇有研究价值。但南师认为,这种制度是腐朽的:“使儒家学术囿于王权的政治藩篱。”“范围天下士子之智识才气,奔走于生活衣食,竞逐于功名官职,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南师对王公大龄入学和中年出山,感触较深。他在《前言》中写道:“正当梅溪先生三十四岁之壮年,得赴补太学,应为极一时之荣幸,岂独乐清一邑,或温州一郡之庆喜而已。”同时对其四十六岁中状元,更为景仰,他认为:“功名蹭蹬,并非一帆风顺,此尤为学子应所惕厉,当效法先贤,决不奢望少年即春风得意,躁进冒率而自负生平。”并深为赞叹:“其学主治春秋,以致君盛德为旨,以纯臣之道自处,故终其一生,并未卷入南北宋政治学术之党争,岂非得天独厚,大有幸欤!”
  《前言》对王公忠君爱国,着墨较浓。他认为宋高宗策试进士,收王十朋为天子门生,状元第一,为了笼络人心。“师生如父子,况且又是君臣,当然应深体尊者之心,不可同他人同流合污,主战而不主和议政策。”而王公却在,“举国臣工久已习于宴安,绝口不言恢复大计时”,“适因高宗与朝臣个别轮流对话,先生即乘机提出,与金人和约决不可靠,力陈备战之要,且建议起用张浚、刘锜等将领,布置防御兵备。”“而高宗却因而感悟,一反已往作风,似有备战勇气。”其后宋高宗拟亲征,采石之战大捷。“此即南宋高宗立国以来,历史上最有名之采石之战,也即是书生报国,虞允文永垂史册之公案。”于此,南师特别强调:“吾人今读历史传记,仔细用心,即可知采石之捷,虞允文一书生而立功于千古,而忽略南宋第一状元王十朋,事先力劝高宗备战之预策,殊不知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之功,始终出于两书生之手,洵为奇迹!”“当孝宗继位初期,梅溪先生之再度出山,仍然反对和议,主张用兵而清复中原。且再荐张浚。”
  此外《前言》对王公的仕途多舛,也深表惋惜:“由此以观,终梅溪先生一生之立身处世,所有抱负经纶之才,皆因高宗曰:‘此朕亲擢第一状元’之语,而被困于谨严恭肃之行,贞守于纯臣循吏之间,难展所志。”“后世治学读史,应从此等处一觑,看破高宗当时权术。只此一着,即使梅溪先生后来岁月,但能做一纯臣,为官清正,为民尽职治事,而难违背君师意旨,诤议国是,此其心志,当更有难忍能忍之隐矣!”
  《前言》以轻松的笔调结尾。他将王公与朱熹、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当代名家相比,“统如牡丹绿叶,互擅胜场。”最后还戏言王公的聪明才智,相传乃雁荡一高僧转世:“人或不信,我则疑肯其说。生前身后事茫茫,三世因果之理,智所难详,先生有知,亦但为之莞尔云!”
  再者南师还因我的邀请,为“王十朋纪念馆”题写门楣,给后人留下永久的纪念!
  当他八十寿辰之后,还曾给我寄来一诗:

生辰岂料动诸公,椽笔翰章越海东。钟鼎山林原昨梦,布衣策杖且从容。
尘劳自叹虚名误,梵行翻随俗道同。八十年来唯一事,但依人世识真空。

  南师虽逝,诗文永存。人生苦短,翰墨情长。天庭必遇王十朋,童颜鹤发九百翁。王公必将谢南师,胜似他乡遇故知。人生易老天不老,人世为空天不空。二老在天常做伴,诗文酬唱日无穷。回首再问人间事,笑看世界已大同!

2012-10-26日泣拜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