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老师南怀瑾先生

作者: 
孙荣明

  在我女儿举行婚礼前的十多分钟,向子平先生匆匆赶来祝贺一对新人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随后他转身向我告辞,并告诉我一个非常非常不幸的消息:南老师走了。目送向子平先生渐渐远去,自己因天职在身,不能和向先生一同前往太湖大学堂,只能默默地祈愿南老师一路走好!

——缘起
  南怀瑾老师与庙港是缘,我与南老师也是缘。受南老师“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理念的影响,2010年我把自己的星期天随笔整理成《人性的出口》,并请马宏达老师转呈南怀瑾老师,时隔不久,马老师告诉我,南老师亲笔给我题了书名,并把“人性的出口”修正为“人性的口岸”。对于一位和南老师从未谋面的庙港人,南老师能为其亲手把脉、亲笔题词、悉心鼓舞,其心可敬,其情可感,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和凝结着老师对庙港的厚爱。
  发生是缘,让我们珍惜、感恩南老师与庙港结下的不解之缘。

——安顿
  “把心安顿好,人生即圆满”,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南老师也是,老师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论经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最后把入世的事业做到了太湖之滨的庙港,这是缘分,但更是老师的精心安顿。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南怀瑾老师应邀首次到庙港,他的学生陪他在太湖大堤上走了一圈,他便对庙港一见钟情,相信这里是读书修行的好地方,随后决定在庙港开办“太湖大学堂”。后来很多人追问老师为什么选择庙港,南老师只是开玩笑地说:“这里是中国文化的‘太庙’啊”。是啊,庙港不但拥有一级空气、二类水,而且民风淳朴,南老师把庙港作为他人生和学术的安顿之处,不是借助外在条件,也不是选择,而是来自老师内心的明白;不值得去做的事情,老师永远不会去花费心机。如果有人还不清楚老师的初衷,那么,只能用老师自己的话为人们解难答疑:英雄能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的烦恼。

——大学堂
  南老师非常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引路人和传承人。老师认为中国能历经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老师创办太湖大学堂,希望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扎下根去,以挽回目前国人几乎对自身传统文化毫无认识的大断层,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孕育经世济民之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南氏学说”重要的不是你一定要去太湖大学堂亲身聆听老师的讲座,老师关心的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践行,好的教育不是让人们的去抄、去背、去考试,而是让人们去做,唯有这样中国文化的内涵才能得以发扬和传承。
  太湖大学堂,不是南老师想让人们朝圣的地方,老师希望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方,太湖大学堂是老师精心打造的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路标。南老师为世界留下了精彩,也为庙港留下了大爱。

——永远的老师
  世界上的老师有两种,一是经师,二是人师。用南老师的话来讲,“经师”是传播知识的,“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人们的。我听过南老师不少课,也读过南老师不少书,但对老师的讲座还是领会不多,但我始终抱着一个宗旨,无论学多学少,无论听多听少,只要学以致用,将老师的教诲落实在起心动念处,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才不枉南老师对我们的恩泽。
  自古“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07年和南一鹏先生的一次接触中,我品味到了老师的为人师表,从南一鹏先生的一言一行和脚上穿戴的那双留有小破绽的袜子,让我看到了南氏家风,也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化民成俗”。南老师说过“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也是南老师的师道精神。
  南老师,是我永远的老师。
  南老师,更是一个时代的老师!
  谨以此文,悼念老师南怀瑾先生!

庙港街道党工委 孙荣明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