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个人,当他在的时候,没有觉得自己生活中多了什么,可是,当他走的时候,反过来看看他留下来的东西,发现他在自己生活中其实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个位置无人能替代,因为他占据的是自己人生中行事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中秋节那天我带着妻儿一起回到了乡下老家,昨天回武汉,习惯性地打开博客中关注的友人信息,发现就在中秋之夜,南怀瑾先生驾鹤西去!在他病危期间,其弟子们成立了护持组,不断向外界发布南怀瑾的现状。在我眼中,这样一位通达人生三境之人,此时只是打坐入定而已,他还会出定醒过来的,因为他还有许多未尽之理想,太湖大学堂里的实验班的孩子们还等着他回来讲学呢,他怎么可能会走呢?尽管他已经95岁了!但这次他却真走了!
我本没有想到写这些文字来增添一篇博文,南老走就走了,但看着诸多缅怀南老的文章之后,我竟止不住要写下些什么了。读研期间,为了写硕士论文,我狠狠地读了一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道德经》以及相关的一些著述,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自己当初那样粗浅的印象。自近代以来,在列强坚船利炮之下,中国从废科举、转体制,到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一直在否定自己,批判自己,我所接受的印象,基本是负面的,过时的,封建的。即使自己作为了硕士论文,依然对传统文化半信半疑,直至遇到南老的《论语别裁》,我觉得能解答自己心中许多疑问。然后一口气买了南老所有著述,就这样,在我的价值观中,不可避免的留下了南老深深的印记!
但生活的步伐从未停止,每日的工作压力使得自己读书越来越少,外界信息不断冲击自己的思想,很多事情推着自己不能过多想为什么,人到而立之年的诸多责任,觉得只能随波逐流,走着众人都在走的路。只是在晚上临睡时,把南老的文章作为消遣读物,就这样若有若无的度过每一日。但是,人读书时代种下的思想种子,总会在自己静下来的时候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了与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审视自己的道路。写到这里,我非常赞同南老对教育的一种观点:学习应该是像种树种子一样,良种只需时日,今后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能长多高不可限量。时间久了,终于觉得,人一定要到了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信念,才可以行自己想行之事,才可以乐在苦中,才可以身累而心宽。而南老的思想,对外景的豁达,就这样不断在我的思想中炊烟袅袅般的延续不断,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也或许这就是自己孩子成长带给我对教育的思考吧?
这样想来,南老走了,留给自己的反倒不是遗憾与难受,而是更强的坚持与豁达。我能明白,这就是生活之道,天之道,万物运行之道。如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回望在家的日子,很珍惜与父母一起的日子!那些天,正赶上农村收黄豆、收稻谷,我不顾父母劝阻,挽起裤脚一起下田干活,这个国庆,成了劳动节,然而却在稻田中唤醒了儿时诸多记忆,这些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回想起来永远充满了快乐与温馨,尽管那时的日子很难,很穷。儿子在农村玩得很高兴,每天吃得饱饱的,跟着我在田里玩,他到处捉蚂蚱,扔石子,这些与大地相亲近的机会,我觉得就是教育本身。就像太湖大学堂,生活即教育,让孩子在田园里奔跑,玩耍,与万物相处,这本就是人的天性,释放他的这种孩子天真,对其性灵必有好处。文章末尾写下这些活泼文字,也算是对南老逝去后的另一种纪念吧。